短文网

短文/随笔/诗歌/散文/心情/作文/唐诗/宋词/故事/成语/日记/语录/哲理

一个远嫁女人的抉择

今年初夏时节,我陪同母亲回老家收拾地里的庄稼,风尘仆仆到家后已是掌灯时分,顿觉肚子有些饿了。路过鱼塘边上的那户人家,堂屋门口灯火通明,正要走过去打个招呼时,不经意间发现旁边的猪舍里,一个女人正忙碌着伺候几头看似有100多斤的猪仔。

看到我们后,她便一边眯眼笑着,一边端着板凳示意我们坐坐,还拿了好多个香蕉给我们吃。回想上一次见面,可能与现在间隔只有两个月的时间吧,可却感觉中等身材的她比之前更憔悴微弱了一些,耳旁已经冒出了好些白发,脸上也逃不出岁月的痕迹,一双本来黑亮的眼睛神情变得有些浑浊了,但目光柔和而温暖。

在她走近我们打招呼的间隙,我环顾了一下房的四周,简单的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门口和院坝地面干净整洁,看不到一点鸡鸭鹅的粪便,连片被风吹下的树叶也没见着。我母亲问她这段时间近来可好呀,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说就是,她轻描淡写地说着没事挺好的。

眼前的她,如此敦厚、憨实、自然。从她的言谈中,我能感受到她小日子的简单、幸福和知足。是呀,40多年的辛勤耕耘,40多年的春华秋实,一个凭着劳动过上好日子的女人,仍在继续做着。我的脑海中又不禁浮现出了她的过往,那个曾因承受不住命运捉弄而试图寻短见的远嫁女人。

那到底需要经历过怎样的坎坷,才终能破茧成蝶?

据母亲回忆到,这个女人叫李三娘,本名姓周,陕西延安人氏,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嫁入我们村,因其丈夫姓李且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我们都叫她李三娘。李三爷是村里出了名的“耙耳朵”,是个既心善又勤快、顾家的好男人,明白远嫁的媳妇不容易,全是因为爱他才会跟他来到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一切又从零开始,就什么重活累活都抢着干,不让她受半点委屈。刚开始的那几年,本就是自由恋爱的他们,过着男耕女织般的简单农耕生活,日子还算有滋有味。

随着他们的两个女儿相继出生后,李三爷为了能让家庭小日子过得更好一些,便决定跟随村里其他同龄人一起背上行囊,去广东省珠海市打工挣钱去了。一想到自此他们便要相隔两地一两千公里,真是望断天涯路,李三娘就很忧伤。可,纵然李三娘很是舍不得,但她理解丈夫的选择,也决心会把这个家照看好,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在外地打工的那段日子,李三爷省吃俭用,总是把大部分的工资都寄回了家,有时还想办法给老婆孩子寄点吃穿用的,说是不能让他们冻着饿着。看着丈夫如此为这个家付出,李三娘默默一点点地记在心里,一个人操持着一个家,孝敬婆婆养育幼女,每天忙完家里忙地里,还经常半夜不得歇。尤其当时带着的两个孩子,最小的那个还不到一岁,她是既当爹又当娘的。

日子就这样两地分居各自忙碌着,大概过了两年多的样子,李三爷打工突然回来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坐在一起好好吃顿团圆饭了,这也正好是李三娘和两个孩子盼星星盼月亮的事情。然而,令他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家才生活了一个月的时间,李三娘总觉得李三爷哪里不对劲,但是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情况,只是感觉他心里像是藏了事儿,身体状态和精神状况都大不如前了。

每次李三娘看到李三爷坐在门前貌似有些难受的样子,就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要不就去医院检查看看。可,李三爷总说没事,就是胸口有点痛,可能是感冒咳嗽引起的,过几天就好了。殊不知,其实这时李三爷的病症已经很严重了,他只是不想拖累家人,也害怕花了很多钱后反而病没治好,给家庭增加负担,所以就一直拖着、挺着、熬着。

有一天,李三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一直逼问李三爷到底是怎么了,为何不愿意去医院看看。原来,李三爷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便选择在家具厂工作,一干就两年多了,主要是在车间里负责抛光、上漆、打蜡等工作,钱挣得不多,唯换来一身的疲惫以及迷茫。

想着家中的老母亲、妻子和女儿,他便开始抽起了纸烟,但也只是偶尔抽抽,可不知道为什么就患上肺癌了。谈癌色变。他觉得这辈子是完了,可不能连累妻女,索性就将此事彻底瞒了起来,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回到家中,能多活一天就多陪伴他们一天,也把生命的计时器交给了老天。

可,一切终究是太晚了。李三爷早已病入膏肓,药石无医,只有顺其自然,陪他快乐地度过余下的日子,让他无牵无挂的走。知道实情的李三娘,心痛不已,心情久久无法平复,总是一个人坐在厨房灶台后偷偷地抹眼泪,还专门跑去请八字算命先生帮她算算命格,多么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

要知道,当初,她可是因为深爱着李三爷才大老远地跟着他辗转绿皮火车、气包车和步行了好几公里的泥巴路才到了咱这个小山村的。而且,她还说着一口陕西话,自小又爱吃面食和肉夹馍,突然来到这个讲着四川话吃着辣椒和红苕米饭的地方,再加上用电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也相对较差,多少是有些难为她了,她也觉得非常得不习惯。也是因为爱,她不断克服着地域、人情、风俗、水土、语言、饮食等各方面的差异,终于慢慢适应了这个她深爱的家,还学会了讲四川话,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为了让李三爷能没有牵挂,李三娘将心里的痛压着,继续操持着家中里里外外的一切,又始终强忍着微笑陪着他在村间的小路上慢慢行走。他们手挽着手,一起回忆着曾经恋爱时候的美好时光,经历的那些事情,诉说着对彼此的深深爱意。说着说着,李三爷眼中饱含着泪光,但也强忍着不让李三娘看见,彼此脸上都带着笑容,乐呵呵地再次相约下辈子还要再相遇,还要继续做夫妻,但愿能无病无灾幸福快乐的过一生。

在一个下着小雨的深夜,李三爷安详地走了,走之前他还说要让李三娘把他慢慢忘掉,若是还能再遇见一个合适的人,能掏心掏肺对她好的人,就改嫁了吧。李三娘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牵着他,陪着她,珍惜着这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最后独处瞬间。

第二天,李三娘挨家挨户的报丧。又一个人挑着大梁跑前跑后的操办着李三爷的身后事。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她将李三爷的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乡邻们都劝她要想开点,要振作起来,家还需要她撑着,这上有老下有小的,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呀。李三娘点点头说着一定会的。

然而,每当李三娘忙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熟悉的厨房里再也听不见李三爷叫她的声音了。看着堂屋墙上挂着他冰冷的遗像,想着家中的老老小小,李三娘泪流满面。可当着婆婆和女儿的面,她从来都是若无其事的,不想给她们增加心理负担,惟愿她们都能好好地,因为这个有些破碎的小家再经不起任何风浪了。

有一天,失去主心骨的李三娘,又因太过思念李三爷,拿起半瓶安眠药就吞了下去,幸好被邻居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抢救,才算捡回了一条命。从那以后,曾经勤劳做事积极的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整日郁郁寡欢,不言不语,人也变得懒散了。

李三娘家的变故,我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同为苦命家庭的女人,她懂她的无奈和心酸。又加上两家是相隔两根田坎路的邻居,从她嫁入这个家开始,她的一切就都有所关注。她曾经也劝李三娘如果实在熬不下去,就趁着大好的青春年华重新再找个好人家嫁了吧,彻底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她的婆婆和两个女儿还有族人可以帮着照看,可以放放心心的走。

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还有天真无邪的孩子,李三娘一个人坐在厨房里,静静地呆了许久。她突然找到我母亲,说是决定留下来,好好过日子,不能让李三爷担心,他会在天上一直看着她的。但现在她发愁的不是吃什么,喝什么,住什么,而是怎么样才能好好地活下去,怎么样才能让家中的老人老有所养、孩子教有所学。

瞧着她心意已决的样子,我母亲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她真正重拾生活的信心。就这样,我母亲隔三差五地陪她说话,给她送去米面豆子之类的生活物品,希望她能真得振作起来。就这样,也不知道是从何时起,她们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姐妹。

李三娘告诉我母亲,她想把门口的这块鱼塘承包下来,离家很近也方便喂鱼,同时还想把她隔壁那户人家的田地都承包过来,能多种点庄稼换成钱,希望通过努力让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一起。我母亲苦口婆心地劝着她,一个女人怎么能干得了这么多活,何况家中还有老老小小的要人照料,可别把自己累垮了。

她告诉我母亲,就是因为活多,这样她可以忙着忙着就忘了李三爷,还可以多攒点钱给两个孩子将来读大学用。说干就干,李三娘到处奔走,像是拼了命一样,硬是把这个家看得比命都重要。为了拿下那些田地和鱼塘,仅剩的那点积蓄也陆续花完了,这下就真的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她总说是自己选择的路,那就是跪着也要走完它。风雨也罢,严寒也罢,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

我母亲一心支持着李三娘,也希望她能真正找到新的精神寄托,但嘀咕着她可能扛不下这摊子事情,觉得女人毕竟是女人,在体力和思想上还是多少有些赶不上男人,可她是真心愿意帮助这个从陕西远嫁过来的苦命女人,希望她能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李三娘每天把孩子和婆婆安顿好后,就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去地里了,忙到中午时分又回来忙家里。等到下午的时候,又扛着锄头、背着背篓去地里了,等她回来时就是满满的一背篓青草,说是专门从地里割来喂鱼的。背到鱼塘边,她放下锄头,就把背篓里的青草一把一把地撒在鱼塘的各方水里,看着鱼儿活跃地跑出水面用嘴使劲啄着青草,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隔三岔五地,我母亲就带着衣物、鞋子和文具去看望李三娘的两个孩子。看着我母亲来了,李三娘快步地从厨房出来,脸上露出了笑容,还端着凳子请她坐下,嘴里连声说着“太感谢了!”。

看到这些年她的性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欣喜之余,我母亲又继续表示以后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就尽管开口,虽然都是农民之家,也都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总会力所能及地帮她做一些事情。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说着,彼此的声音便哽咽了……或许,她们都明白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女人的偏见本就多,如果想要撑起一个家,是何其的艰难,个中心酸只有己自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三娘照常每天奔忙于家、田地、鱼塘三点之间,就像门前的那口鱼塘的水,周而复始,潺潺流淌着。看吧,鱼塘里的鱼苗已长成了大鱼,可以打捞了,算一算应该有一两千斤,地里的庄稼也是长势越来越好,孩子也渐渐地长大了一些,可以帮助李三娘做点小事情了,眼看着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想起之前的那些黑暗岁月,她的眼泪又止不住地留了下来。不过,好在她靠自己的坚持和勤劳战胜了困难,一切都柳暗花明了。

后来,也陆陆续续有人给李三娘谈对象,大家都希望她能有个男人帮衬着,就不会那么累了。可她始终不同意改嫁,她说自己活是李家的人,死是李家的鬼,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个家。是呀,她是真得放不下这个家,放不下她那已经年迈的婆婆和两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更放不下与李三爷的这份深入骨髓的爱情。这份爱也一直支撑着她挺过了生活的千难万难,走到了现在。

如今,再次走进李三娘家,映入眼帘的已是另一番景象:昔日的土墙瓦房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两层楼高的小洋房,外墙贴着白色的小瓷砖,楼顶放着一个很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堂屋前摆放的劳动工具堆放得整整齐齐,屋里新添置了很多生活用品,旁边还修了一个大大的猪舍,猪舍里一边是三间猪圈,喂着六头半大的猪仔,另一边就是专门关押鸡鸭鹅的地方,在两旁结满柑橘的树木掩映下,呈现出一幅“鱼塘边上有新景、水房人共相融”的美好画面。

我母亲对着李三娘竖起了大拇指,这些年真是苦了她了,她能有今天,也的确是不容易,是吃了多少苦才换来的呀。她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纯真,那么阳光,那么知足,那么幸福,之前的忧郁似乎真得一扫而光了。问起接下来她有什么打算,还是选择一个人带着老人和孩子生活吗?其实,也有一些介绍的对象,同意她带着老人和孩子嫁过去一起生活的。

李三娘又抬头看了看堂屋墙上挂着的那幅遗像,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神情,表示她很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也将持续这样踏实认真地做下去。说是只要有她在,这个家就还是原来的那个家,一切就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时间和经历。她更不希望在两个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希望用自己的坚守为孩子们做个榜样。看着婆婆对她的满满认同,听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美好的愿景,纯粹的远景,干干净净的,就像蓝天下的一朵白云,就像天空中滴下的一滴雨,就像大地上吹来的一阵风。在回来的路上,我母亲一直给我讲述着,一个普通的地道陕西女人从远嫁到这个非常偏远和闭塞的小山村后,紧接着又失去了倚靠和心爱的丈夫,凭借着这份执着,以及勤俭节约、吃苦耐劳,一步步地带着婆婆和孩子,谱写了劳动创造幸福的精彩篇章,弘扬了新式婚姻生活的真谛,也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

想想自己,一贯很少看电视的我,最近竟也迷上了电视剧《父母爱情》,不是因为喜欢剧里的演员,而是因为感动于安杰和江德福两个人不管何时不管何事都能相携相伴、相濡以沫的几十年婚姻生活,他们将爱融化在了从青丝到白发的点滴烟火中。就像李三娘和李三爷的爱一样,那股陕西的风吹到了四川,又随着岁月的沉淀,越发醇香扑鼻,馥郁醉人。

世上的爱情都是一样的。的确,在这个充满浮躁和诱惑的环境中,能遇见一个自己所爱的、也爱自己的人是何其的有幸,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个人能始终不离不弃,爱护着彼此,成就着彼此。我敬佩李三娘对李三爷的那份亘古不变的情谊,更祈愿自己也能像她一样,在茫茫人海中遇见那个亦师亦友亦知己的他。

歌曲《人间半途》唱到:“把酒叹平生,把往事熬成药,一秋风雨敬桑田,从此无年少。我问月亮借华韶,再听秋风诉情长,一段芳华煮清欢,琐碎了平凡。”关于李三娘的一切,又一点点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曾经萌发死念的外地媳妇,为爱而来,为爱而留,为爱而行,正在充满爱与勇气的新生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幸福必将一浪高过一浪。

随机推荐:
游戏耳机 头戴式 台式 给女朋友的礼品 惊喜 浪漫 青少年夏季短袖套装 mido手表 短袖t恤男宽松ins 芭乐 番石榴 feme hearts美少女 棉绸套装童装 儿童 csgo账号 epe 学历提升 学信网 垃圾袋家用手提式 五谷豆浆料包 电饭煲苏泊尔 harbor house 魅蓝5尾插 小高跟 高级感包包洋气 斜挎 火影t恤男 牡丹 更多精选文章>>>

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

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本站纯公益性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